●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分享會2025現場大合照。
全港各區工商聯會長楊凱山
全國政協常委施榮懷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
全港各區工商聯首席會長盧錦欽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會長黎卓斌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鄭仲邦
全港各區工商聯常務副秘書長余敏
全港各區工商聯永遠會長張偉儒
全港各區工商聯執行委員會主席肖凱
全港各區工商聯副會長沈慧林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兼常務顧問陳國威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廣漢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丁鐵翔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會長麥美儀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第二副會長霍俊文
●主講嘉賓合照。
●分享會現場。
4月9日,由中小企業界選舉委員主辦,全港各區工商聯、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和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合辦的「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分享會2025」圓滿舉行。全港各區工商聯會長楊凱山主持會議,分享會邀得全國政協常委施榮懷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擔任主講嘉賓。選舉委員會中小企業界委員及商會首長分別發言,鼓勵業界增強信心,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把握國家創新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分享會還設有問答環節,嘉賓與現場100多位會員互動交流。
全港各區工商聯會長楊凱山:
感謝全國政協常委施榮懷和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以及中小企業界選委、商會首長及各位企業家代表出席兩會精神分享會,讓大家深入了解國家過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及今年的發展方向,更有利於我們增強自信心及底氣,支持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政策,充分發揮好商會的功能,全力為中小企服務,擔當好「走進來、引出去」的角色,充分發揮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作用。
面對當前國際環境的挑戰,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堅定信心。香港中小企業具有靈活應變的能力,應當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抓住新機遇,探索創新業務模式,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我們還需增強與內地市場的聯繫,發揮香港作為「三個中心、一個高地」的獨特優勢。
全國政協常委施榮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並將「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列為政府首要任務,加上國家推出一系列促消費、穩投資措施,以及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均有助提振香港各界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香港須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鞏固提升「三個中心」地位,同時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新機遇,透過改革創新,實現與國家同頻共振。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
今年兩會主要有「發展」「穩」「改革」等十大關鍵詞,其中這三個關鍵詞同樣適用於正在推動經濟、改善民生的香港,當下的香港還需要推動更多新興產業。我今年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親身體驗了機械人採訪及機械人咖啡師沖咖啡,「AI+」作為本次兩會熱詞,展現了教育、科技與人才的發展對推動產業創新的重要性。在科創與產業創新互相配合的同時,應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產業角度入手,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發掘更多經濟增長點。
全港各區工商聯首席會長盧錦欽:
今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科技發展迎來了大時代、大機遇。全國兩會高度關注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以及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重點議題,從這些熱詞中,我們可以洞察國家發展大勢和香港機遇,深刻認識到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必要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新科技高地,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各界應認真學習、深刻把握全國兩會精神,把握主題、抓住重點,發揮制度優勢,積極作為。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會長黎卓斌:
面對最近來自美國提高關稅的壓力,香港中小企業需要換個角度看問題,這其實有助加速我們走出舒適區,加速創新、發展高科技,優化服務,尋找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對外開放合作是香港長久以來的在獨特優勢。大灣區建設進入快車道,內地市場對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香港完全可以發揮「超級增值人」作用,為香港企業帶來機會。香港中小企業要善於組團發力,比如物流企業可以和跨境電商平台合作,在東南亞共建倉儲網絡;專業服務機構可以聯合提供「一站式」出海解決方案。這種協作既能分攤風險,又能放大香港的整體優勢,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
香港要進一步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把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鞏固提升三大中心、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緊密結合起來,推動香港走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前列。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進程等。尤其是當中強調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強化內聯外通」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落實。我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好香港角色、香港方向、香港擔當,履行好職責和義務。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鄭仲邦: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劃之年。國家大力提倡促進消費、拉動內需,預計經濟增長將達到5%,這為香港中小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香港中小企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國家政策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香港中小企應充分發揮自身在專業服務、品牌建設、市場行銷等方面的優勢,結合內地市場的特點和需求,提供高質量、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內地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香港中小企可以成為「中國好品牌」的推廣者,將內地優質商品和特產推向國際市場,同時將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引入內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創多贏局面。
全港各區工商聯常務副秘書長余敏:
目前香港中小企業經營比較困難,特別是近期美國無理增加對中國的關稅,各行各業都受到非常巨大的壓力。對於香港中小企業如何應對危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堅強的意志和信心,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國有非常完善的產業結構,有非常優秀的人才和科學技術,以及巨大的市場。香港在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物流航運方面有明顯優勢,我們中小企要積極開拓歐洲、中東、東盟及非洲市埸,運用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
全港各區工商聯永遠會長張偉儒: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我們經歷過金融風暴、疫情等重大挑戰,但我們都通過共同的努力和堅韌毅力挺過來了,這不僅讓企業增加了底氣,也培養了企業在困境中的戰鬥精神。面對未來,企業的生存之道不僅在於等待機會,更在於主動出擊,迎接挑戰。企業需要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積極探索轉型升級之路,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我們不能靜止不動,而是要在變革中尋求突破,加強創新能力,提升競爭力。企業家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當前的風暴,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勇敢地帶領自己的企業前進,攜手面對未來的挑戰,為香港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全港各區工商聯執行委員會主席肖凱: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隨着全球科技的迅速進步,硬科技正在以其顛覆性實力改變世界。中國的科技創新步伐一日千里,無論是人工智能、半導體還是新能源等技術,已取得顯著成就。中小企業必須通過創新尋求突破,對接國家重大科技政策與發展方向,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同時加強與內地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擴大市場範圍,利用香港的獨特優勢,成為區域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
全港各區工商聯副會長沈慧林:
中小企業應持續發揮其重要作用。通過電子商務和展覽等多元平台,積極推行「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將海外資源引入香港,同時也把本地優勢推向國際市場。香港中小企業具備足夠的韌性和創造力,能夠靈活應對各種困境和尋找新機遇,要成為促進內地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重要「超級聯繫人」,連結各方資源,促進貿易合作。我們應充分利用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和依託國際金融中心、航運樞紐、專業服務高地的疊加優勢,構建國際化發展生態圈,為香港鞏固國際商貿中心地位注入持久動能。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兼常務顧問陳國威:
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其獨特優勢,包括香港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人才儲備,以及與內地龐大製造業生態系統的緊密聯繫,這些都使其在科研成果轉化和傳統產業升級方面獨具優勢。同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完善的創科生態系統,並扮演連接中外市場的橋樑角色,這些都將助力香港在智能製造、綠色金融等領域取得突破,迎來發展機遇。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廣漢:
我國政治體制穩定,且有秩序地規劃長期全面發展,積極致力民族復興,堅持外交原則,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定可引領世界,促進和平發展。目前香港還有少數人可能受到外國反華勢力的影響,對國家的歷史和發展無知而產生誤解。我們要認清事實,相信國家,尤其是國家近幾十年來的取得改革成就得來不易;香港亦須通過科技革新,急起直追,識變求變。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丁鐵翔: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居民消費價格的漲幅在2%左右。這有利於民生保障,社會亦將越來越穩定。中央非常重視民營經濟,香港可以積極配合國家相關政策目標。廣東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香港在大灣區內亦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各界人士只要齊心團結,加上特區政府制定的有效政策,相信目標必能達到。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會長麥美儀:
今年兩會為國家未來發展定下重要方向,當中涵蓋經濟、科技、民生及環保等範疇,並可歸納為以下六大重點方向:穩定經濟發展,透過積極財政政策,確保經濟穩定增長;擴大內需與消費;推動科技創新,科技自強,推動產業升級;深化改革與開放,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促進國內外經貿合作;改善民生,增加醫療保障,調整養老金政策,推動免費學前教育;強化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促進綠色低碳轉型,打造宜居城市。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第二副會長霍俊文:
全國兩會的政策導向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將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科技等領域與內地深化合作,推動「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香港中小企應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國家的科技安全貢獻力量。同時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深化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合作,積極拓展與東盟、中東等國家在科研方面的交流,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為國家的科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香港亦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閱讀原文】請按左下角。
來源:香港文匯報 特刊 2025-04-16